主页 > 机器学习能进科技网

英语应用语言学的论文可以怎么写?比如三语习得或二语习得?

141 2025-03-19 15:38

一、英语应用语言学的论文可以怎么写?比如三语习得或二语习得?

首先要看你写的是什么论文。

假如你想研究三语习得中的学习者身份:

如果是课程essay,那你只需要简单介绍下身份研究,然后找上几个个人做做访谈,分析一下他们的如何描述自己在不同语言学习时对于身份的理解,大概3500-4000词的论文就写出来了。

如果是本科论文,那你可能要更多关注文献,把已有的研究先描述一下,再加上几个人的访谈数据和分析,一篇7000+词的本科论文也就出来了。

如果是硕士论文,那你就需要更细致的文献综述,找到现有文献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可能需要混合研究设计,或者单一研究方法(量化或者质性)但是更大的样本量。一篇一万五千词的硕士论文(英国标准)也可以出来了。

至于PhD,我也还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可能更应该问自己的导师了。

二、语言学、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王力

那么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事对外汉语?是不是任何一个英语母语者都可以教你英语!!!!

回答问题之前,请大家思考一下:“吧”,这个语气词在汉语里表示什么语气?

你是小吴吧?
你滚吧!
我们走吧!

以下观点来自储诚志老师讲座,不完全相同。

首先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语言学不等于语言教学!!!

语言学不等于语言教学!!!

语言学不等于语言教学!!!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语言学对语言教学的作用,那么二者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那么语言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语言学知识和能力素养呢?

“语言是什么”, (@Chris Xia 在语言学的终极价值中有所涉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追求就是揭示语言的基本属性,我们国内好像还木有语言学系,其实我们翻看国外的学校,很多学校都有独立的语言学系(为啥总是被文学压着啊!!):也就是说通过语言学研究,我们可以探索到人类语言本质属性(梦想还是要有的)。当然就目前而言,这种探讨主要还是停留在普通语言学领域,而汉语语言学的领域主要是用普通语言学理论来分析汉语本身的具体问题。

那么语言究竟是啥?

——语言是知识系统(语言要素、或者规则):

从描写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更多的是语言项目的堆积,语言能力则是知识的累积,如何获得呢,从心理学的角度,结构主义认为采用刺激-反应的形式获得语言,在不断操练中提升语言能力。比如听说法。操练得可开心了

—— 你去哪儿

—— 我去五道口

—— 你去哪儿

—— 我去故宫

——认知 & 天赋

那么我们这里必须提到 第一代认知语言学的代表,我们一般称为心灵学派--乔姆斯基(人家一直认为自己是搞认知的好吗!!!),老乔极力反对结构主义的刺激反应,认为语言输入如此贫乏,并不是输入一个才会一个,没教的就不会。他提出人的大脑里有一个专门生成语言的装置(LAD,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每个人的LAD中原则都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从而激活了不同的参数,因此逐渐形成不同的语言。婴儿在最初阶段能够辨别所有可能的语音差异,但是一段时间后,他们就失去辨别非母语差异的能力,更能辨别那些母语环境中使用的语音。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与生俱来的(先天派),从更普通的能力到更特殊能力的系列进阶。那么语言学家要做的就是研究如何给参数赋值的问题,老乔也说了,他只关注研究,不关心语言教学啦!所以其实很多从普遍语法入手的研究,真得看起来老费劲了,但是呢应用到语言教学中却十分困难。

上个世纪早期不断发展壮大的认知心理学,对语言观也是影响颇深。他们也反对结构主义的机械操练,和老乔不同的是,他们认为人的各项技能都是一样的,大脑里并不存在一个专门的区域来处理语言技能。人的大脑具有推理判断猜测联想等功能,不能是教一个会一个,因此要不断开发人的认知潜能,利用人大脑的特征教语言启发智力。具体的我们放在语言习得部分再做讨论。

——交际能力

某语言教师和他的学生(某国大使),学生在机场特别热情地说:老师,您怎么还没死啊?(老师已经高龄了)问题来了,老师应该回答说,我经常运动,吃健康食品,所以我没有死吗?

午饭时间,女友说:我怎么饿了呢?男友应该回答说,因为距离你上次吃饭已经过去5个小时了,你的胃蠕动,已经消化了大部分食物,所以你饿了。还是应该马不停蹄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前者的,我知道你们是单身狗!!)

我们可以看到认知学派,乔姆斯基等人他们做的是基于语言的表层进行分析,语言不是简单的上下句的对应关系,而是有特定的交际功能。也就是说具体的交际场景、交际目的决定了你选择什么交际行为或者话语。那么交际能力怎么学会?---在交际中学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以交际法为主的课堂,真得是热热闹闹啊!(当然也是嘘嘘飘飘的)

——文化载体

语言是文化的镜像,管窥。任何两种语言,比如词汇层面,基本上没有完整对应,

妻子-wife:自己百度妻子可以有多少个不同的称谓。

又比如90年代的教科书上,可以看到“吃了吗?”属于问候语,回答“你上课去啊?”,语言表层上真得是南辕北辙,然而却符合会话关联原则。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大家很少再用这个啦!其实这句话更多的是文化负荷。

那么没有完全对应的语言,在翻译中咋整?那么就只有采用语境重构啦!所以语言是最大的文化产品,丰富度历史厚度远非我们所想。注意敲黑板,有人跟我说贴春联,肯定是文化啊,主要是表层文化好吗,不是我们探讨的重点啦!

——兼而有之

对语言的基本属性的理解决定了语言学研究的基本范式,也决定了语言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取向。从上面的分析非常清晰看出来啦

首先,在理念上,是把语言看做一套规则系统,一种认知天赋,一种复杂的交际能力,一套行为习惯,还是兼而有之,或者其他属性,都会有迥然不同的语言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理念、目标和方法不同,制定出的教学规划与方法必然互异,落实到教学实践的具体做法就更不相同。其次,语言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揭示语言的构造和运作规则,对语言的构造和规则的认知与把握越全面,越准确,越深入,制定的语言教学规划就越科学,有效。

回到开篇的那个问题,答案无非就是疑问,陈述,祈使等。但是我们反过来想想,如果一个语气词表示那么多的语气,学生怎么学?还有啊、呢、吗这些语气词,同样表示各种意思,那学生能学会吗?储老师(2000)的文章探讨过 “吧”:

  • 有“吧”和没有“吧”的差异:让原来的语气弱一点。

我们又想想“了”,课本上应该写的是表完成,但是学习者真得学会了吗?这儿我就不细分了啊,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我师姐的论文,樊梦婕(2016),讲得很清楚!

也就是说我们也不能轻视语言学,对吧,不能说我有各种教学大法,就可以完全操控课堂啦!

不要脱离语言谈方法


我们现在聊一聊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的关系:

语言教学,那么我们教的是人还是语言呢?

我们前面讲得很清楚,语言学不等于语言教学,如果仅凭对语言本质的认知来确定语言教学教什么怎么教的话,那么我们知道语言理论不同对语法教学认识也就不同。哪怕同一理论,对语法教学的看法也有所不同。这样我们很容易陷入“语言学怎么说,语言教师就怎么教”,从而忽视教学本身的认知规律。其次,更严重的是,“教”和“学”的分离。因为我们关注的是怎么教,教什么,而对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即“怎么学、学什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就是说教的问题,关注“外在大纲”,而学的问题,主要是学习者自身学习的“内在大纲”。

而内在大纲和外在大纲就如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的关系,就像一个硬币两面的问题,教和学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恰恰是密不可分的。

过去大家关注教的问题,就出现了那么多教育学流派,这个教法那个教法,后来大伙儿发现什么教学法都差不多,没啥太大的差别。其实研究的问题要从学的角度,就是说你学的问题搞不清楚,那么教的依据从哪儿来。所以搞教学的你们摸着良心说,二语习得重不重要。

给大家推荐一篇回答 @青格乐 二语习得理论靠谱吗?,具体的理论啥的这篇文章非常清晰,大家可以去看看。

总之,语言教学不仅仅涉及教学内容,即语言本身的结构和规律,而且还涉及到语言教学的教学规律以及活生生的学习者的学习规律。以语言本体理论的应用为例,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对语言本体的研究与一般的汉语本体研究究竟有什么不同。同样汉语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与英语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也有所不同,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也有必要与一般意义上的研究区分开来。所以你说他们三者是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