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在早高峰的十字路口时,我盯着那个会"思考"的红绿灯
去年在杭州延安路,我亲眼见证了一个神奇场景:当救护车闪着蓝灯驶近时,前方200米内的七个红绿灯像多米诺骨牌般依次变绿。这不是魔法,而是阿里云城市大脑3.0的实时推演能力。作为跑了八年交通口的记者,我带着测距仪和秒表,实地对比了市面上五款主流系统。
这些会"呼吸"的交通系统正在改变城市脉搏
在深圳南山区,华为TrafficGo给每个路口装上了"数字感官"——毫米波雷达能捕捉到行人掏手机的小动作,提前3秒预判闯红灯行为。而上海张江的海康威视AI信号灯,居然能识别出外卖小哥的配送箱,自动延长非机动车道的绿灯时间。
- 阿里云城市大脑:日均处理800TB交通数据,相当于每天分析完整个中国高速公路网的监控视频
- 百度智能云交通:把自动驾驶车变成移动传感器,实时修正路况预测模型
- 滴滴交通大脑:凭借8700万司机终端,能提前40分钟预警商圈拥堵
当红绿灯开始"讨价还价":杭州的实战启示录
杭州交警王队长给我看了组对比数据:在接入城市大脑前,武林广场晚高峰平均每个司机要等2.3个红灯,现在90%的车辆能"一趟绿灯"通过4个路口。秘密在于系统每15秒就会重新计算一次相位方案,连公交车靠站耽误的8秒钟都会纳入修正。
不过这套系统也有软肋——在城中村交错的小巷里,雷达常常被晾晒的棉被干扰。这时候大华股份的慧眼系统反而表现更好,它的多光谱摄像头能在暴雨夜清晰识别30米外的车牌。
选系统就像找对象:合脚的才是最好的
去年某三线城市花2.3亿引进的某国际大牌系统,结果因为本地司机不按道行驶成了摆设。反观柳州用千方科技的鱼眼系统,配合接地气的"电驴优先"算法,用三分之一的预算实现了85%的通行效率提升。
在郑州测试时,我发现个有趣现象:百度系统在预测节假日高速路况时,准确率比竞品高18%。原来他们接入了去哪儿网的机票预订数据——当飞往三亚的航班激增时,系统会自动加强机场高速的疏导预案。
未来已来:你的车正在和红绿灯"聊天"
上个月在苏州高铁新城,我的测试车首次收到了来自华为路侧单元的推送:"前方施工区域,建议切换自动驾驶模式"。这种车路协同体验,让原本需要10个摄像头的功能,现在依靠V2X通信就能实现。
值得关注的是,腾讯最近推出的交通OS开始玩"游戏规则"——用《城市:天际线》的模拟引擎,让市民在虚拟世界投票选择交通方案。深圳龙岗有群中学生,就这样设计出了让通勤时间缩短12%的潮汐车道。
测试完第五个城市的那天傍晚,我在回程机场高速上又碰上了熟悉的拥堵。但这次我注意到,导航上的预计到达时间正在以秒为单位动态修正——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真的能告别"薛定谔的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