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智慧医疗能进科技网

李劲宇亲述:我在智慧医疗赛道上踩过的三个‘坑’与突围之路

227 2025-05-24 13:24

从急诊室到服务器机房

凌晨三点的医院走廊,消毒水味混合着打印机油墨的味道,这是我创业前的最后一个夜班。看着护士站电脑里孤零零的Excel表格,我突然意识到:医疗系统里的数据就像急诊室里的监护仪——每个都在尖叫,却没人听得懂它们在说什么。

那个价值千万的‘假需求’

2018年我们团队带着AI辅助诊断系统跑遍全国三甲医院,某院长握着我的手说:"要是能自动生成病历就太好了!"三个月后,当我们捧着这个"刚需"产品回来时,对方却摆摆手:"现在要解决的是医患沟通问题啊。"

  • 教训一:医院的真实痛点永远藏在白大褂口袋里
  • 转折点:跟着主治医生值了半个月班才发现,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能自动抓取检验单关键数据的工具

数据孤岛里的‘地道战’

某省要建医疗大数据平台,我们兴冲冲接入后发现:A医院的"血压偏高"指≥140/90,B医院却是≥130/85。更魔幻的是某三甲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居然靠U盘人工同步——活脱脱21世纪的‘飞鸽传书’。

这时候我常被投资人问:"你们和BAT医疗板块的区别在哪?"我的回答是:"我们更懂医生怎么在值夜班时偷吃泡面——知道真实场景才能做有用工具。"

合规路上的‘悬崖华尔兹’

开发远程问诊系统时,法律顾问甩来87页的合规要求。最要命的是这条:"患者数据必须实时加密且不可回溯。"这意味着我们要在5G网络不稳定的乡镇医院,实现军用级的数据安全。

  • 破局之道:把加密芯片做成U盘形态
  • 意外收获:这个‘笨办法’反而成了县级医院的采购爆款

当CT机开始‘思考’

去年参观某智能影像科,主任演示了我们的AI阅片系统。突然警报响起,原来是系统发现某患者的旧CT片与新片存在0.3毫米的位移差异——这个人类根本不会在意的细节,最终帮助确诊了罕见的胸膜间皮瘤。

有医生开玩笑说:"现在不是AI辅助医生,是医生在给AI当助教。"这话让我想起当初那个在急诊室手忙脚乱的自己,技术的进步总是在重新定义‘帮助’的边界。

给后来者的行军粮

最近总被问:"智慧医疗的风口过了吗?"我习惯掏出手机展示实时数据:我们的慢病管理平台上,78岁张大爷的血糖记录已经连续182天达标。这比任何融资新闻都让我骄傲——技术终要回归体温

如果你也想进入这个领域,我的建议是:先忘掉‘智慧’这个词。去门诊数数患者填废了多少张表格,看看护士站键盘上哪几个字母磨得最亮。医疗创新的密码,永远藏在白大褂磨破的袖口里。